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与学会

科技专家风采之侯红军

来源:焦作日报2017.4.25         发布时间:2018/9/14 8:34:43

他主持了10多个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国家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等重大研发和示范项目;

他带领技术团队一路创新,实现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晶体六氟磷酸锂、集成电路制造关键材料电子级氢氟酸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品质电子化学品的开发和应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他挺进科技前沿,引领企业从传统氟化盐行业向新能源行业转型,从基础化工行业向电子氟化工的高端产业转型,使公司成功走出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创新之路……

他,就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工,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红军。

从多氟多的发展历程看,侯红军及其团队几乎每隔几年就有重大创新成果,一系列技术突破让多氟多的产业一步步走向纵深,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创新之路绝非一帆风顺,取得如今的成绩,侯红军及其团队经历了怎么的考验?记者近日采访了侯红军,探寻这位创新达人在科研路上经受的磨砺与甘苦。

“无数次失败,是铺就成功之路的基石。”侯红军说,现在回过头来看,创新之路难于上青天,我在创新路上经历了太多的坎坷。

氟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化工原料。上世纪80年代,氟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学原料,主要用于军工产业。上世纪90年代,在侯红军和他的团队探索氟化工领域时,我国还没有参照体系,从试验仪器到原材料,包括试验方法等,都需要他们不断探索。

以生产六氟磷酸锂为例,侯红军和他的团队遇到了许多难题。首先,原料的来源是个大问题,所用原料都是高纯的,当时国内没有企业能够提供,尤其是原材料高纯碳酸锂和高纯氟化氢。其次,六氟磷酸锂稳定性较差,在50摄氏度时不仅会发生分解,而且容易潮解。第三,当六氟磷酸锂应用于新能源车载锂电池时,如果要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就要达到超纯高净的标准,杂质的含量要在1ppm以下。此外,六氟磷酸锂的生产过程涉及低温、强腐蚀、无水、无尘等苛刻工况条件,工艺难度极大。

为解决这些难题,侯红军带着他的团队从2006年开始对六氟磷酸锂的生产工艺进行研发、改进。经过克难攻坚,一是首创了以工业无水氢氟酸、工业碳酸锂制备晶体六氟磷酸锂的新型原料路径,保障了原材料供应,生产出的超纯高净的氢氟酸和氟化锂可完全满足生产所需,其中氢氟酸的金属杂质含量小于几个ppm,氟化锂的纯度大于99.9%。二是发明了新型搅拌装置,解决了机械密封不能阻隔水分问题,防止了六氟磷酸锂发生潮解,避免因机械磨损造成的杂质偏高,提升了产品质量。

在去除游离酸杂质的单元研究过程中,侯红军带领技术人员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试验环境下,一干就是70多个小时。2010年,历时4年多的艰辛摸索,六氟磷酸锂在多氟多研发成功。通过对生产工艺、设备结构等方面的自主创新以及上千次的试验,多氟多成为国内首家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晶体六氟磷酸锂的企业,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使六氟磷酸锂的售价从每吨100万元降至30万元,为国家新能源锂电池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功研发攻克六氟磷酸锂的技术堡垒后,侯红军又带领他的团队投入到电子级氢氟酸的研发中。2013年年底,他带领技术团队又攻破了半导体用upss级电子级氢氟酸制备技术。全球能够生产此产品的企业仅有4家,这一技术工艺的重大突破,打破了我国高品质电子级氢氟酸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被工信部列为重点产业振兴专项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从成功研发六氟磷酸锂,到突破电子级氢氟酸产品的技术壁垒,侯红军带领他的团队使多氟多在创新中实现了华丽转身。

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那么,多氟多如何能做到先人一步?

“创新,源于不断探寻‘为什么’。多氟多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奇思妙想的历史。”侯红军说,对于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能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够不舍不弃去探寻答案,就能成功创新。

对此,他举了带着技术团队做冰晶石的例子。当时,在整个行业、甚至全世界都用纯碱氟铝酸法做冰晶石,对于钠的来源,大家都是惯性思维考虑问题,觉得钠的来源就是纯碱。而侯红军和他的团队就想为什么要用纯碱?碱是从哪里来的?碱实际上是从盐中来的,他们做试验的时候就想,用盐而不用纯碱做冰晶石是否可行。结果,他们果然成功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想法,并不断试验,创新才能成功。

侯红军说,多氟多在未来要集成现有优势技术和产品,在电子化学品领域继续深耕材料的精细化、高端化和专用化,持续研发高端氟材料,通过氟的工艺路线,将伴生的硅制备成高端化超纯硅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发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技术,提升装备的可靠性。

多年来,多氟多以独特的魅力,凝聚了一批氟化工领域的专家学者,如薛旭金、于贺华、刘海霞、贾棉、薛峰峰等。作为多氟多的科协主席,侯红军向记者一一介绍每一位团队核心技术人员。他说,现在研究团队的核心技术人员都是在公司创建初期来到这里的,这么多年来与企业一同成长。

“创新,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和资源,要有平台去整合方方面面的智慧。”侯红军说。近年来,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多氟多不断走出去了解信息,并借助市科协的力量,争取全国学会的支持,邀请全国专家为多氟多发展新能源汽车把脉。去年,经过市科协的牵线搭桥,中科协还在多氟多设立了学会服务站。对此,侯红军表示,多氟多需要不断创新,国家级的学会服务站设在多氟多,有助于全国的智力资源支持多氟多搭建平台,这正是企业发展需要的。

如今,侯红军和他的团队正带领多氟多对现有产品的产业链进行智能化改造,着力打破技术路径依赖,进行集成创新、跨界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百亿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