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与学会
人物档案:郑海军,男,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为郑州大学医学院),现任焦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三科主任,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教授,兼任中国心血管疾病基层医师培训项目培训执行导师、焦作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焦作市心脏康复学会会长。
手术台上,他是一名“战将”,铅衣如铠甲,10多公斤的重量压在他身上,与病魔一“战”就是四五个小时。对于患者的求助,郑海军总是倾力相助。“一个医生一生会做很多手术,但对患者来说,一生可能只会接受一次手术,而这一次手术,就有可能是生死抉择。”近日,郑海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87年,郑海军从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来到焦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初到这里,我听人说心血管内科是距离死亡最近的一个科室,因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突然且十分危险,患者随时都有去世的可能。所以,心血管内科医生接收患者后,要时刻保持高度紧张,迅速开展救治。”郑海军说,“医生动作快一点、脑筋灵一点,患者就会离死亡远一点。”
以前,郑海军认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手术,但从事心血管疾病治疗30年后,他改变了想法。
2012年,郑海军遇到一位不需要手术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王某。王某当时52岁,胸闷已经1年多了,来看病时,特别焦虑。王某认为自己没有体育运动能力,害怕因此导致严重的心脏疾病甚至猝死。因此,他拒绝一切体育运动甚至日常活动。然而,检查结果显示王某一切正常,冠脉未见明显狭窄和阻塞病变。当时,郑海军对其进行心理量表测评,发现该患者有严重焦虑、抑郁倾向,对周围事物充满恐惧。“我考虑该患者可能因为过度焦虑、抑郁导致了心脏神经官能症,便安排心脏康复中心医师对其进行康复管理和心理疏导,并为他制订了个体化有氧运动方案。”郑海军说。
在可穿戴监控设备和康复医师的双重监护下,王某迈出了“双心康复”第一步。1周后,王某感觉不再胸闷,情绪也有所改善,并主动要求继续进行康复训练。经过1个疗程的全方位心脏康复治疗后,王某痊愈出院。王某离开医院时说:“没想到不动手术也能把心脏病治好,我太幸运了!”
郑海军说,我国目前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正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因急性心梗去世,还有很多患者带病生存。遗憾的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只注重疾病治疗,没有康复和二级预防的完整体系。“很多医生只重视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的抢救与治疗,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量投入在病人反复住院、支架植入、心脏移植等方面,而忽视了患者发病前的预防、发病后的康复等工作,导致大量患者在急性治疗期后得不到医学指导,陷入反复发病、反复住院的恶性循环。”郑海军说,“当前,建立符合国情的心脏康复治疗体系迫在眉睫,唯此,才能真正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让患者恢复健康。”